汽车播报网

2025上海车展:智能化创新点亮未来

上海车展于4月23日~5月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举行。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共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m2,规模再创新高。

上海车展一直是汽车新技术全球首发的首选舞台。从动力系统的全面电气化升级,到智能座舱的人性化交互革新,本届车展生动诠释“上半场电气化,下半场智能化”的产业演进图景。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行业格局,预示着汽车正从单纯交通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

从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创新,再到科技厂商的智能加持,我们看到,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型。本文尝试从部分企业的智能化技术展示中窥探汽车行业变革中的创新力量。

1 AI大模型上车,智能座舱进化新体验

AI大模型是今年最火的话题之一,它在智能座舱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AI大模型上车,不仅让座舱的智能化程度迈上新台阶,更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智能化体验,重构了人与车的交互模式。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华为全新发布的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见图1)。HarmonySpace 5基于MoLA混合大模型架构,融合了DeepSeek、盘古和垂域大模型,实现了智能的再次进化。其语音助手具备了更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捕捉用户复杂语句中的核心需求,无论是用方言发号施令,还是进行多轮对话,都能轻松应对,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

智能场景的自适应能力也得到了飞跃式提升,车辆能够根据实时路况、天气变化以及用户的驾驶习惯,自动调节车内环境、规划行驶路线,打造符合当下情境的最佳驾乘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情感化智能方面取得了突破,可以感知用户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馈,比如当察觉到驾驶者疲劳时,主动播放提神的音乐或提醒休息,让驾驶过程更加安全舒心,真正实现了智能座舱新体验。

图1 HarmonySpace5基于MoLA混合大模型架构

小鹏汽车不仅推出了小鹏P7+超长续航Max旗舰版,还展示了2025款小鹏X9、小鹏MONA M03等热销智能电动车型,同时还公布了多项新技术进展引发行业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透露正在开发的720亿参数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其规模是当下主流VLA模型的35倍。为研发该模型,小鹏汽车大手笔搭建云端工厂,全面升级数据基础设施,使数据上传规模飙升22倍,多模态数据读取和解码的数据带宽增长15倍,经优化GPU/CPU和网络I/O后,模型训练速度更是提升5倍。据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介绍,该模型拥有视觉理解、链式推理和动作生成能力,未来将逐步发展出比肩甚至超越人类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此外,小鹏汽车宣布启动小鹏图灵AI芯片量产上车。该芯片拥有40核处理器和2块独立NPU,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量产,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竞争力。

宝马携7款新车参展,其中最大亮点当属BMW新世代概念车X,及其搭载的BMW智能驾控超级大脑和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见图2)。BMW智能驾控超级大脑通过融合全新动态性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动力传输与驾驶动态的深度融合。先进传感器结合智能算法,能实时监测车辆状态,自动调节动力分配与悬挂硬度,例如在高速过弯时智能调整悬挂阻尼减少侧倾风险,在城市复杂路况下优化动力输出曲线,兼顾平顺性与能效。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采用了BMW全景iDrive系统,该系统以四大创新交互技术为核心:180º超广域视平线显示屏提供沉浸式视觉体验,3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将关键信息投射于前挡风玻璃,触控方向盘配备力反馈系统,以驾驶者为中心的智能中控界面优化交互逻辑,这些技术共同构建了兼具安全与便捷的智能座舱生态。

图2 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

科大讯飞首次亮相了星火汽车智能体平台,该平台具备强大功能与显著优势。在功能方面,平台整合3000多个车辆原子功能,开发者能通过可视化工具在30s内完成个性化场景配置,如在广汽昊铂HL展车中,用户只需说“我需要一个浪漫的约会场景”,系统便会自动调暗灯光、播放爵士乐并联动香氛系统。同时,平台提供丰富的SDK与工具,便于车企快速集成开发,还支持第三方应用接入,定制完成后30s内可配置上线并在座舱内体验,进一步丰富应用生态。在技术特点上,平台具备多模态交互,车内指令识别准确率超98%,还能敏锐捕捉用户情绪变化,主动贴心推荐契合心境的音乐或自动调整车内氛围。

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四维图新推出了最新的舱驾产品矩阵量产方案,并联合高通宣布在骁龙®数字底盘TM的基础上拓展合作,重点发力“行泊一体”和“舱泊一体”领域,同时推出了中高阶辅助驾驶的新产品。四维图新CEO程鹏在车展现场强调:“我们对智驾行业安全高度重视,主张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沿着更安全、更可靠的技术路径前进”。程鹏介绍,四维图新凭借其精准的数据资源和合规云服务,构建了全面的端到端算法体系,形成了数据闭环与AI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使产品具备体验更优、安全合规、迭代迅速等核心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四维图新将地图的时空认知能力融入到以世界模型为驱动的智驾技术发展脉络中,力求成为推动ADAS辅助驾驶系统广泛普及和持续升级的关键力量。“基于世界模型的智驾发展路径,着重于数据应用创新、成本结构重塑以及支持算法高效迭代等应用价值的挖掘,这将助力汽车制造商将合规成本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程鹏分析到。

四维图新的行泊一体方案中,依托SnapdragonRideTM平台(SA8620P)的异构计算架构与卓越性能,通过算法优化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在保障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同时,以高性价比实现行泊一体化,并支持城区NOALite功能。在舱泊一体方案方面,基于第四代骁龙座舱平台(QAM8255)的异构计算能力,实现座舱功能与泊车功能的协同部署。该平台支持QNX+Android双系统架构,与市场上约90%的主流汽车制造商的软件生态相兼容。

AI大模型正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众多企业展示了其在AI技术上的创新和应用,呈现出智能座舱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技术进步正在改变人们对智能座舱的期待,使其成为提供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智能移动生活空间,而不仅仅是交通工具。

2 智驾仍是竞争焦点,辅助驾驶走向普及

不仅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更是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2025上海车展也成为了辅助驾驶技术普及应用的重要节点,多款10万~20万元区间的中低价位车型都搭载了城市辅助驾驶、高速辅助驾驶等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显示出辅助驾驶正在加速从高端产品向主流市场扩展。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该系统于2024年首发,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比亚迪自研的高算力智驾计算平台和端到端算法架构为核心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系统采用中央计算平台区域控制器深度协同的架构,运用全自研技术,融合整车级实时数据,首创控制算法的分布式布局,涵盖A、B、C三个版本,分别配备不同数量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芯片,总算力各有不同,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和市场定位的需求。在功能方面,该系统具备智能泊车、高速智驾和城市智驾等多种功能,其中智能泊车支持超过300种泊车场景,高速智驾可智能识别前后车距并主动选择最优车道通行,城市智驾中的不同版本分别支持无图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城区+高速NOA及高速NOA等。在软件算法与数据方面,系统采用三目立体视差感知、语义Occupancy等技术,基于比亚迪海量真实道路数据建立智能驾驶决策模型,数据具有高质量、多样化特性,相比竞争对手依赖测试场景的数据训练,能为智能驾驶算法提供更可靠的学习环境,使智驾系统能够不断优化驾驶策略,实现“越开越好开”。

蔚来携三大品牌NIO蔚来、ONVO乐道、firefly萤火虫参展,推出了11款车型与12项全栈技术,提出了智能汽车“新三大件”概念——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这三大核心技术关乎智能汽车的体验与安全上限。蔚来自研的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见图3),凭借强大算力、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结合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整车全域操作系统是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通过整合车辆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车辆控制等各域功能,实现全车软件的统一管理与高效协同。它采用分层架构与SOA设计,支持多域融合,打破系统间壁垒,为用户提供更加连贯一致的交互体验。系统深度融合AI技术,提供智能语音、辅助驾驶等服务,并具备持续进化能力,可通过OTA升级不断优化性能和功能,满足智能汽车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需求,是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图3 蔚来发布自研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

Momenta自创立以来坚持走“两条腿”战略,即智能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Robotaxi双线并行。一方面,Momenta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已成长为国内头部供应商,为众多知名车企如丰田、本田、通用、奔驰、比亚迪和上汽等提供解决方案,合作量产车型超130款,其产品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也较为出色。这些量产车型为Momenta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助力其攻克自动驾驶中的长尾问题。另一方面,Momenta在自动驾驶Robotaxi领域同样积极布局,预计2025年底推出行业首个前装量产的Robotaxi方案。该方案通过复用量产传感器和计算单元降低成本,并结合“无图技术”,能够快速适配多种复杂路况。此外,Momenta与享道出行、Uber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推动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首批车端无人的Robotaxi计划于2025年底进入试运营。

华为重磅发布了乾崑ADS4.0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它采用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WEWA)架构,云端的World Engine能够生成高达真实世界密度1000倍的海量难例场景,突破数据瓶颈;车端的World ActionModel具备全模态感知能力,实现端到端时延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减少30%。其构建的全维防碰撞系统CAS4.0,配备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先进传感器,实现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的主动安全能力,爆胎稳定控制辅助功能可在高速爆胎场景下保持车辆稳定,为L3商用提供坚实保障。此外,推出的P2P2.0和VPD2.0功能,支持高速公路ETC通行、地下停车场跨层泊车及代客充电等场景,预计2025年6月覆盖大量停车场,极大提升智能驾驶的便利性。

小马智行全球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产车型首次集体亮相。小马智行的第七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包括线束、连接器到固态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等,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并具备平台化适配设计,成为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的系统方案。通过软件算法优化和系统工程,小马智行带领L4实现车规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突破,大幅降低生产物料成本,其中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小马智行L4级Robotaxi车队已实现50万h全场景、全天候、全无人运营,宣称安全性比人类驾驶高出10倍。

博世也在前不久发布了专为中国路况定制的“纵横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作为博世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布局,包含基础版、升级版和至尊版三大产品线,全面覆盖SAEL2级辅助驾驶需求。至尊版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2025年初推送两段式无图端到端技术,采用全新的人机共驾策略;而基于英伟达Orin-Y芯片的方案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量产。升级版基于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可达80TOPS或128TOPS,传感器支持从3雷达7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到5雷达11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的灵活组合,计划2025年底部署两段式端到端算法,支持高速高架辅助驾驶、城市记忆行车辅助、记忆泊车辅助和丝滑泊车等功能。基础版则配备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基于地平线征程6B开发,拥有800万以上像素、120°水平可视范围,车辆识别距离最远可达300m,能为SAEL2级辅助驾驶提供安全舒适的功能体验,包括城区车道保持、车道内紧急制动、车道内紧急转向辅助,以及识别红灯、人行横道和停车等标志并停车让行。

大陆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智驾大陆首次展出了两大组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繁星(Astra)”和高性能辅助驾驶方案“皓月(Luna)”。“繁星”是一款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轻量化城区NOA方案,能够覆盖用户95%的高频驾驶场景,包括城区NOA、高速NOA、记忆泊车(HPA)以及智能泊车(APA)等功能。其算法架构采用面向量产的渐进式端到端架构,兼顾系统性能与安全,支持从11V1R到11V5R的灵活传感器配置,并可接入激光雷达。而“皓月”则以主动安全和辅助驾驶为主要功能,满足全球市场法规及安全标准。“皓月”高性能前视一体机可灵活拓展1V1R至1V5R多种配置,行泊一体入门级域控基于单芯片打造,覆盖高速NOA、智能泊车及近距离遥控泊车(RPA)等场景,并支持更全面的主动安全功能。

在2025上海车展,智能驾驶技术成为行业焦点,辅助驾驶功能正快速普及。众多10万~20万元的中低端车型搭载了先进辅助驾驶系统,显示该技术正从高端向主流市场拓展。整体来看,智能驾驶技术呈现出快速迭代、成本降低和应用场景多元化的趋势,预示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

3 从感知到决策,全链路技术突破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路技术突破成为关键。今年上海车展汇聚了众多前沿成果,展现出行业在智能化领域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感知系统,还是激光雷达,都在以创新技术推动感知能力升级,为后续决策提供更精准、全面的信息支持。同时,芯片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也不断迈向更高算力、更低功耗与更佳集成度,满足从辅助驾驶到全场景智能驾的各项需求,为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Mobileye此次展示的单ECU全域感知系统是以单颗EyeQTM6High系统集成芯片(见图4)为核心,实现软硬件垂直整合的创新方案。该系统依托EyeQTM6High芯片的强大算力和先进架构,能够高效处理来自多个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等)的数据,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其具备高效能与成本优势,通过优化硬件设计和算法,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成本,使高性能的感知能力更易普及,具备高度集成性,将感知、决策等关键功能集成于单一ECU中,简化了系统架构,提升了稳定性和可靠性。

图4 MobileyeEyeQTM6High

速腾聚创也于本届上海车展前夕发布了真192线车载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EMX,该产品基于全新的EM平台打造,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它拥有192线高线数扫描能力,每秒可生成高达288万点的高清点云,全局角分辨率达到0.08°×0.1°,能够探测最远300m内的高清三维环境信息,包括精准识别200m内的黑色车辆及交通锥桶等,从而有效提升驾驶的安全冗余。其次,EMX搭载了速腾聚创自研的扫描技术,控制算法与扫描器动力学特性深度适配,使得扫描帧率最高可达20Hz,远超行业主流水平,响应延迟时间缩短一半以上。这意味在遇到突发场景时,系统能争取更多反应时间,提高驾驶安全性。此外,EMX具备最大140°的视场角,并升级了特有的智能“凝视”功能,最高可将水平角分辨率提升6倍,性能可动态调节范围大幅提升。在芯片层面,它搭载了SPAD-SoC芯片与VCSEL芯片,检波灵敏度高,原始信息不丢失,更利于原始数据时空同步对齐,进而提升融合感知效果。得益于EM平台先进的数字化架构,EMX内部高度集成,尺寸小巧,长120mm、宽80mm、高30mm,是目前最小巧的车载数字化主激光雷达,支持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和普及。

禾赛科技发布的“千厘眼”激光雷达感知方案涵盖L2至L4级自动驾驶需求。其核心产品AT1440、ETX、FTX和ATX均搭载第四代自研芯片及光矢量芯片。AT1440目前是全球最高线数的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达到1440线,测距达300m@10%反射率,点频超3400万点/s,引领激光雷达进入千线超高清时代。FTX是全球视野最广的纯固态车规级激光雷达,拥有180°×140°的超广视场角,分辨率较上一代提升超2倍,外露视窗面积大幅缩减40%,能有效覆盖车身四周盲区,助力自动泊车功能精准实现。ETX是目前行业量产测距最远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可实现400m的超远测距(@10%反射率),其搭载的禾赛科技自研光矢量芯片,在保持Class1人眼安全等级前提下,将测距能力提升30%,同时大幅减小高性能激光雷达的体积和功耗,目前已获欧洲顶级主机厂多年定点,预计2026年底开始批量交付。ATX拥有200m@10%反射率的超远测距,最高256线的高清部署,最佳角分辨率可达0.1°×0.1°,能够精准感知远处障碍物,免受环境光影响,其搭载禾赛科技自研的波形解码引擎IPE,可滤除99.9%以上的环境噪点,确保全天候稳定感知。

车企对智驾计算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同时完成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多任务。而芯片集成度的提升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架构整合;二是工艺制程突破。新一代芯片普遍采用CPU+GPU+NPU+DSP的异构架构,从功能域到中央计算发展。

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2000家族芯片(见图5)是面向下一代AI模型设计的高算力芯片平台,采用7nm车规工艺,集成CPU、DSP、GPU、NPU、MCU、ISP和CV等12类功能单元,实现单芯片多任务并行处理。其核心亮点在于自研的“九韶”NPU架构,支持Transformer模型硬加速,兼容INT8/FP8/FP16混合精度运算,能效比行业领先,并通过ASIL-D功能安全认证,确保计算确定性。

图5 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家族芯片

华山®A2000家族包括三款产品:A2000Lite专注于城市智驾,A2000支持全场景通识智驾,A2000Pro则面向高阶全场景智驾需求。芯片具备强大的单芯片数据闭环能力,可在智驾功能运行时完成数据脱敏、压缩、编码和存储,为算法迭代提供支持。此外,A2000家族通过BLink双芯粒互联技术实现多芯片算力扩展,最高算力达1000TOPS,是当前主流芯片的4倍,产品组合全面覆盖从NOA到Robotaxi的应用场景。

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搭载征程6P芯片,采用端到端架构,实现L2级城区辅助驾驶,提升安全性和通行效率,提供类人驾驶体验。征程6系列芯片基于自研BPU纳什架构,覆盖10~560TOPS算力,满足L2到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需求。征程6P算力达560TOPS,支持多种大模型高效落地。地平线还推出HorizonCell“弹夹系统”,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实现车载计算平台快速升级。HSD有HSD300、HSD600、HSD1200三个版本,提供不同价格和性能的解决方案。

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高通骁龙8775平台(SnapdragonRideFlexSoC)同样表现出色,为汽车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应用提供了高性能的芯片解决方案。该平台稠密算力高达96TOPS,能够满足数字座舱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高算力需求,支持跨异构计算资源,可同时处理多种复杂的任务和工作负载。在硬件架构层面,该平台支持高等级的汽车安全标准,可实现特定ADAS功能的隔离、免干扰和服务质量管控,并内建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D级(ASIL-D)专用安全岛,为驾驶辅助功能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此外,芯驰科技发布了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采用4nm先进制程,配备高算力的Armv9.2架构CPU、GPU和NPU,支持高带宽LPDDR5x内存,系统内存带宽达154GB/s,是当前量产旗舰座舱芯片的2倍以上。芯驰科技X10芯片的发布标志着其在AI座舱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高算力和高内存带宽特点支持大模型和多模态交互任务高效运行,为智能座舱提供强大AI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推动智能座舱技术向更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方向发展,为汽车智能化进程注入新动力。

随着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感知和决策技术的突破为车辆的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真正的智能驾驶体验不仅依赖于精准的感知和高效的决策,还需要可靠的执行机构来实现。智能底盘作为连接感知与执行的关键环节,其技术进步直接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线控技术作为智能底盘的核心,承载着将智能决策转化为精准车辆动态的重要使命。

4 智能底盘不可或缺,线控技术奠定基石

在智能出行的变革中,智能底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效率以及操控体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智能底盘的关键,线控技术所驱动的制动和转向执行器,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动态驾驶体验,同时为跨域协同控制奠定了基石。

智己汽车发布了“线控数字底盘技术”(见图6),以全线控架构革新底层逻辑,实现全域数字化控制与“大小脑”智能中枢深度融合,补齐了智能汽车迈向“具身智能”的最后一块拼图。该技术以整车X、Y、Z三向六自由度数字化融合控制为核心,为近5m长的车身带来了4.69m的极致转弯半径,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运动能力。其突破传统机械底盘束缚,低速时实现小幅度转向盘转角即可完成大转向,使转弯与泊车更省力;高速时自适应降低转向灵敏度,提升行驶稳定性,同时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转向手感反馈。此外,线控数字底盘搭载全套双冗余干式线控制动系统,响应速度比传统液压系统快2~3倍,制动距离缩短6%~8%,大幅降低碰撞风险。灵蜥爆胎稳定控制系统通过线控单点制动、后轮转向与数字化驱动力的多自由度协同控制,即使在四轮爆胎、高速弯道爆胎等极限场景下,也能维持车身姿态,确保安全。

图6 智己汽车线控数字底盘

格陆博以“三轴一体、全域智控”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线控底盘方案下制动、转向、悬架三大核心领域的技术矩阵,推出了包括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GIBC3.0、量产版电控机械制动系统EMB、运动域控制器iCDS在内的最新线控制动研发成果。作为国产线控制动技术的代表,GIBC3.0基于全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电磁阀、HCU和ECU等)自研自产,具备紧凑化、轻量化、可拓展和可定制化等差异化优势,可以用最小的变动,兼顾客户左舵和右舵车型布置,实现制动效率与安全冗余的双重提升。作为线控制动系统终极解决方案,格陆博EMB系统能够在简化汽车结构、提高控制能力的同时,带来更快的制动响应、更短的制动距离,以及更好的制动体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背景下,格陆博已将iCDS迭代至第三代运动域控制器,其具备强大的算力与控制能力,能够在大幅提升底盘安全与性能的同时,实现底盘、动力和智驾等整车跨域融合的进阶,进而打通从传感器、芯片、软件到整车的全链路生态体系,通过多合一高度集成与全冗余硬件设计,赋能车企实现动态协同控制与持续迭代升级。

布雷博与米其林携手推出的SENSIFY®智能制动系统,成为备受瞩目的技术热点。该系统将米其林的实时轮胎数据,包括磨损程度、负载状况以及抓地力表现,与布雷博的先进AI算法有机结合,从而对制动性能实施动态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应用了SENSIFY®以及米其林相关解决方案的车辆,其制动距离至多可减少4m,同时在响应速度、横向稳定性以及牵引力控制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该系统以米其林互联方案的实时数据交互功能为基础,融合布雷博的SENSIFY®数字控制技术,能够对各个车轮的制动力进行独立调控。在测试环节,既涵盖了虚拟仿真过程,也在法国拉杜研发中心开展了实地验证,结果显示该系统在不同路况以及轮胎状态之下均展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米其林方面表示,此次合作深度融合了双方在轮胎物理建模以及制动算法领域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未来车辆的安全性能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保障。在制动领域,博世介绍了由线控制动执行器BWA+ESP®组成的新型制动系统(见图7),具备安全冗余,且摒弃了制动踏板和制动系统之间的机械连接。通过冗余信号线,制动指令从电子制动踏板传输到线控制动执行器和ESP®,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完整的制动性能。发生故障时,线控制动执行器BWA和ESP®可在所有四个车轮制动器上产生所需的制动压力。此外,取消制动踏板和制动系统之间的机械连接为人机交互界面和车内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新型线控制动执行器BWA基于成熟的液压技术,可将驾驶员的制动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制动踏板和线控制动执行器BWA可通过线束连接,线控制动执行器BWA提供作用在四个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压力,耗能低,且建压速度快、控制精确,尤其适用于执行来自驾驶辅助功能和紧急制动AEB的制动要求,实现从电机制动到液压制动的平稳过渡。作为第二个制动执行器,ESP®可在必要时控制单个车轮以保证车辆稳定性。

图7 线控制动执行器BWA+ESP®解决方案

凭借在底盘机电一体化和线控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舍弗勒在智能底盘领域展示了多款智能化线控产品和技术,例如智能后轮转向系统(iRWS)、电液式助力转向系统(e2HPS),以及用于线控制动的轮边电子机械制动(EMB)多合一执行器等。现场观众还可以通过一款交互式模拟器,体验舍弗勒的新一代线控转向技术,包括配备力反馈功能的线控方向盘。

舍弗勒还展示了用于底盘动态控制的可变阻尼减振器(VDS)和主动悬架系统(MDA)。可变阻尼减振器创新性地结合了舍弗勒在电磁阀和机械液压系统方面的传统优势,能够提供更广的阻尼调节范围,有效吸收路面振动,减少车辆在加速、制动和转弯时产生的车身俯仰和侧倾。主动悬架系统则利用高压油泵为减振器提供额外的驱动力,从而带来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和更优的操控性能。该可变阻尼减振器将于今年在舍弗勒湘潭工厂投入量产。

作为实现辅助驾驶特别是高阶自动驾驶的关键载体,线控底盘正朝着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线控转向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等核心组成部分,正通过优化集成设计,如减少部件数量、优化布置空间,来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与操控性。集成化设计不仅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还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稳定的基础。智能化方面,线控底盘借助先进的传感器与算法,能够实时感知车辆状态和道路环境,根据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线控底盘的快速发展为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汽车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为驾驶者带来更安全、便捷、舒适的驾驶体验。

5 结语

站在2025上海车展的视角展望未来,汽车产业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零部件厂商以及科技厂商等各方力量汇聚一堂,相互协作、相互竞争,共同勾勒出一幅汽车产业发展的壮丽蓝图。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汽车行业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引领,不断突破自我,向着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的未来出行时代大步迈进,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出行生活。


本文为“AI汽车制造业”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VOGEL100)。本文出自《汽车制造业》编辑部  。责任编辑龚淑娟,责任校对何发。本文转载请注明来源:AI汽车制造业

推荐阅读:

中国人保携手浙江中南汽车购车嘉年华

问界M7高速上拉起遮阳挡自动驾驶后续 车主发视频致歉

8万以内的车有什么好的推荐

Copyright © 2024 lhbc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6377号-10

本站部分内容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