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播报网

基于整车正面碰撞仿真的动力电池下壳体结构优化

0 前言

保证车辆安全行驶是车企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标准,正面100%重叠碰撞在实际汽车碰撞中发生概率最大,故研究整车正面碰撞强度是整车设计重要方向,基于整车碰撞仿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上在产品开发阶段识别风险,降低开发成本。

1 碰撞仿真模型建立

1.1 车体及电池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在CATIA软件中建立整车3D模型,以stp形式保存后导入到hypermesh软件中进行仿真前处理,包括模型简化、几何清理和网格划分。车身大部分结构采用宽幅等壁厚钣金件,通常采用壳单元划分方法,其余结构较复杂零部件采用实体网格单元进行划分。本次仿真主要关注整车受正面碰撞时动力电池下壳体变形情况,以壳体内纵梁Y方向最大变形量作为结构强度评价依据,对结构强度进行优化提升,故对动力电池总成下壳体进行局部网格细化处理。考虑整车尾部结构质量对仿真结果影响较小,适当放大整车尾部各零部件网格尺寸进而提高计算求解效率。

对车身前部主要吸能零部件及动力电池下壳体纵梁控制网格尺寸为6mm,其余非重要零部件根据结构不同,网格尺寸控制在10~15mm范围内,保证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及可收敛性,其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有限元建模同样包括连接设置,除动力电池与整车固定螺栓需建立详细模型外,车身其余螺栓连接均采用rigid刚性连接,整车模型如图2所示。

图1 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图2 整车有限元模型

1.2 载荷与边界条件

整车碰撞根据碰撞法规要求选择50FRB正碰模型,工况如下。

(1)整车前设置刚性墙体,距离车辆前端100mm,约束刚性墙体6个自由度。

(2)确保整车模型在碰撞过程中可以自由移动。

(3)设置沙漏黏性类型为1,能量系数为0.1。

(4)电池包与整车通过螺栓固定,螺栓选择rbe2刚性连接替代有限元模型,默认螺栓在碰撞过程中不出现失效情况。

1.3 求解设置

(1)定义汽车初始速度为50km/h,方向为X轴正方向,车头正面100%垂直碰撞刚性墙壁。

(2)设置合理的求解时间,本次设置100ms,以确保碰撞过程完全结束,重力加速度方向与Z轴负方向相同。

2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2.1 整车碰撞后电池包变形分析

根据碰撞经验,整车前部撞击位置变形最明显,本次重点关注动力电池变形情况,故单独对电池包变形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关注X向前端与电池包内部架构的变形,如图3所示。电池包在整车正面碰撞时受到X向后的碰撞挤压力,其内部纵梁结构起到受力抗变形作用,纵梁变形程度极大程度上反映了电池包碰撞变形情况。同时,纵梁变形还会对内部放置的单体电池及模组产生挤压,单体电池受到挤压发生变形,存在单体电池内部短路导致起火爆炸的风险。

图3 电池包前部碰撞剖视

2.2 电池包内纵梁变形情况分析

针对电池包碰撞后纵梁在X、Y两个方向的最大变形量,可以判断电池包结构失效的风险。根据试验结果与仿真精度综合评估,纵梁Y向最大变形量不超过4mm,X向最大变形量不超过8mm即视为风险较低。随后对壳体内纵梁最大变形量仿真结果进行读取分析。基于仿真结果分析,单体电池与纵梁间装配间隙为0.5mm,纵梁X向最大变形量超过设计评估上限,存在挤压单体电池入侵量过大的可能,仿真结果视为电池包存在失效风险,电池包结构需要加强。

3 电池包结构优化方案确认

3.1 结构分析与改进

针对电池包内纵梁Y向变形明显,分析原因为X向挤压变形过大,结构吸能不足导致向Y向释放压力。由于纵梁Y向空间布置单体电池模组,没有空间进行结构加强,故需加强纵梁X向的抗挤压强度,增加X向吸能件来减小整个电池包的变形。纵梁内部新增加强件在不改变电池包内单体电池布置方案的前提下,加强整包结构强度,极大地减小了零部件结构变更产生的设计成本。在纵梁内部新增加强部件,用来吸收整车碰撞时传递给电池包X向的能量,减小整体结构X向的挤压变形。加强件长度应超过纵梁Y向最大变形区域,保证纵梁在该区域的抗变形、抗弯扭强度,提高结构能量吸收能力。

3.2 仿真验证

根据优化后的结构重新进行整车碰撞仿真,得到优化后纵梁变形量结果,在其他因素完全一致的条件下,对电池包纵梁内部增加加强件对于提高整包结构强度具有明显作用,X向变形量由4.97mm减小到2.29mm,Y向变形量由4.91mm减小到2.26mm,优化后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4 结语

本文基于整车碰撞仿真对电池包结构的安全性能进行设计验证,对于仿真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结构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仿真验证,极大地缩短了产品设计开发周期,更直观地判断碰撞性能与具体结构强度的关联,有效保证电池包结构的防撞能力,对于提升整车的安全可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开松,彭新宇,谢有浩.基于LS-DYNA的整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优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1):54-58.

[2] 贺路,张琰.某乘用车的车身正面碰撞性能仿真分析[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1,(11):32-34.

[3] 张继游,熊明.整车碰撞焊点失效仿真方法研究及应用[J].上海汽车,2022,(7):42-46.

[4] 尹杨平,刘文慧,蒋兵.整车正面碰撞安全CAE分析与试验对标[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24):63-64.

[5] 张乐平.某SUV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其优化[D].长沙:湖南大学,2014.


本文为“AI汽车制造业”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VOGEL100)。本文作者:陈康伟 王鹏显 彭振,单位:钇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责任编辑龚淑娟,责任校对何发。本文转载请注明来源:AI汽车制造业

推荐阅读:

中国人保携手平阳裕兴汽车室内社区营销活动

“情暖四月,人保相伴”中国人保携手瑞安修正汽车宣传活动

8万以内的车有什么好的推荐

Copyright © 2024 lhbc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6377号-10

本站部分内容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